暑期周末,记者在市郊乘车发现,一辆公交车上常常只有一两位乘客,被同行人戏称为“打了个百万豪车的专车”。并不忙碌的公交车,与其空转,是否可以接点别的“活计”?
近日,郑州公交集团与河南省顺丰速运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共同探索“公交+物流+生态”跨界融合新模式。对郑州公交而言,将300辆闲置夜班车转化为物流运力,降低亏损压力;对于顺丰来说,不仅缓解了当前部门城市市内运力不足的状况,还能够有效降低同城配送成本。
数据显示,全国公交客运量从2019年691亿人次,断崖式跌至2024年的386亿次。城市公交行业的寒冬早已不是秘密,在私家车、地铁、网约车等多种出行方式的挤压下,城市公交车运营企业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。另一方面,物流企业同样面临城市配送效率提升的压力。大中城市同城急件长期依赖货车,但拥堵、油耗、人力成本使其末端配送成本居高不下,这也推动部分快递企业寻求降本增效的新路径。
以顺丰为例,除了与郑州公交的合作,还在西安、武汉、兰州、成都等地落地“快递+公交”的合作模式。今年5月,南京公交与顺丰速运推出公交503路“同城快递线”模式,通过设置“小蓝鲸顺丰半日达货仓”,以“公交+快递”的模式连接城乡,让六合农特产品在2-2.5小时内送达主城区,可实现“凌晨采摘、上午寄送、中午上桌”。
客货联运,立竿见影。在青岛,海鲜专线携咸腥穿梭街巷,单线月增收5万元;在成都,公交与京东合作后,车辆利用率提升40%;在郑州,闲置率超80%的公交运力与常年缺口30%的同城货运需求精准契合……
当然,争议与突破始终同行。客货混装是否合规?司机连续作业会否影响安全?法律层面,《道路交通安全法》明确禁止运营时段载货,但非运营时段的货运属政策鼓励的创新方向。更深层的质疑在于,公共服务商业化是否侵蚀普惠性?
也许,公交业自救之路远不止于开源增收,更在于重构城市服务节点的角色。南京推出全国首列咖啡主题现代有轨电车,将车厢资源转化为特色消费场景;成都的夜游锦江观光巴士2.0版让车身化作流动艺术馆,车内飞花令挑战、水陆联票设计,使公交晋升为文旅IP;天猫养车与全国多地公交集团的合作,探索“公交场站+汽车服务”的服务新模式……
早在2019年就开始破局的广州公交集团,如今非票收入占比已超越传统客运,其中,能源与货运业务同比激增49.72%和65.8%。放眼当下,城市公交车“服务生态化”正在全国多地释放出新的魅力。郑州与顺丰构建的“七横四纵”合作体系,更将触角延伸至低空经济、研学文旅等11个领域。
公交从政府财政供养的“公益载体”变身“城市综合服务运营商”配资网炒股,重新激活城市的毛细血管,受益的不仅是巴士集团本身。
纯旭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