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方实施稀土管制后,美国如预期般表现得焦虑不安。在与中方几轮谈判中,美方频频催促,要求中方尽快放宽稀土出口。然而,尽管谈判时不断施压配资之家门户网,事实上,美方也早已在背后开始了自己的布局。最近,外界发现,美国已经悄然准备了超过十年的时间,致力于减少对中国的依赖,尤其是在稀土领域。
美国能源部长近期表示,为了摆脱在稀土领域对中国的依赖,美方决定首次开启70年来的稀土矿开采计划。未来,美国不仅计划在本土开采稀土资源,还要在国内建立加工设施,力求打造一个完整且安全的稀土供应链,从而彻底摆脱中方的控制。这项计划的核心是位于怀俄明州的拉马科布鲁克矿碳基稀土项目。拉马科公司原本是一家煤炭企业,但在2023年,公司意外发现,该煤矿下方隐藏着丰富的稀土资源,经过勘探估算,矿区含有高达170万吨的稀土氧化物。
布鲁克煤矿的开发筹备已经超过十年。起初,项目未被启动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开采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地下水枯竭,担心环境影响。因此,项目直到现在才终于得以实施。美方表示,矿中富含钕、镨、镝和铽等珍贵稀土元素,这些矿物是制造风力涡轮机永磁体、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电池所必需的。同时,钇和铽也有着重要的军事用途,广泛应用于高精尖设备,如瞄准装置等。
根据美方规划,稀土开采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全面投入生产,同时相关的加工设施也会建设起来,形成从稀土开采到磁体生产再到半导体制造的完整供应链,目的是让美国彻底独立于中国。除了矿产开采,美方还在加速推动建立一个独立的稀土定价机制,并为本土矿企提供补贴,刺激产业投资,进而削弱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中的主导地位。
此外,美方最近还公布了一项协议,显示美国国防部为支持本土稀土产业,设定了接近市场价两倍的最低采购价,承诺采购4亿美元的优先股,成为该公司最大股东,进而支持公司的生产和研发。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,确保美国矿企在面对高开采成本和技术瓶颈时,能够依赖政府补贴保障利润,避免市场价格波动给企业带来不确定性,从而激励其扩大生产、增强研发能力。
美国显然决心通过各种手段,在稀土领域超越中国,但问题是,凭借这些措施,美国真的能够打破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的主导地位吗?答案是极其困难,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可能。
首先,从布鲁克矿的情况来看,这一矿区的储量虽然丰富,预计达到170万吨稀土氧化物,但其中主要为轻稀土元素如钕、镨等,重稀土元素如镝、铽占比不足40%。而美国军工的核心需求,包括F-35战机和核潜艇等,都极度依赖重稀土。中国目前控制了全球99%的重稀土精炼产能,因此,单纯增加轻稀土的供应并不能解决重稀土的紧缺问题。
其次,在能源布局方面,中方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。多年来,中国通过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在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锁定了大量稀土资源。到2023年,中国对全球关键矿产的投资已超过80亿美元,远超美国的3亿美元。即使美国在本土开采稀土,依然需要大量依赖从中国进口中重稀土矿石,最终形成从美国开采、再出口中国加工,再从中国进口的恶性循环。
再者,在技术领域,中美之间的差距依然悬殊。中国掌握全球92%的稀土精炼产能,并拥有78%的分离技术专利。这些技术壁垒极为坚固。中国的“无氨氮萃取”技术,已能达到99.999%的纯度,且成本比美国低40%;“浸萃一体化工艺”更是突破了污染问题,回收率提高了20%。相比之下,美国的本土精炼技术仍处于实验室阶段,离量产至少还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。即使美国政府给予矿企补贴,但依赖财政支持的模式,难以长期维持。
总的来说,美国若要突破困局,除了在稀土二次回收、替代材料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,还需要在与盟友的产业协同上做出巨大调整。而这些改革,远非一个布鲁克矿项目能够承载的。可以预见,尽管美国在这一场稀土博弈中采取了多项措施,但要真正超越中国的主导地位,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。与此同时,随着中方不断完善自己的供应链和技术优势,在未来15年内,中国有望完成从全球稀土规则的追随者到主导者的角色转变。
配资之家门户网
纯旭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